近年来,遵义县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从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切实抓好就业创业,强化抓政策落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创业就业。
强化园城共建,促进就业创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内工业园区及城区集镇的规划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和平、苟江、龙泉、龙山、尚嵇、平桥等十大工业园区,并在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安排5人专职人员负责园区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入园企业、服务行业就近就地解决用工需求,促进了县内在外就业人员返乡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创业环境。相继出台《遵义县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实施办法》、《遵义县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行办法》、《遵义县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奖励和贷款贴息实施办法》、《遵义县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遵义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创业人员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各类人员创业。县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引导、鼓励和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制订《遵义县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实施办法》,对各类创业群体创业提供最高额度为10万元的小贷支持;对从事微利项目的借款人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进行贴息。统筹县直各单位部门,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对返乡创业人员在办证、注册、登记、审批、年审和年检等提供“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强化四大创业行动计划,带动全民创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重点实施“两个80%”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全面推进公务员乡镇培养计划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补充计划。实施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遵义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失业人员、退役士兵、下岗职工等各类人员进入小企业创业基地,创办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业等各类企业。共扶持小老板企业21户。实施小微型企业成长计划,落实“3个15万元”政策,实施民营企业倍增计划,共组织微企培训20期572人,新增微企业572户,落实兑现财政奖励补助资金2860万元。
强化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实现对城乡新创业者全覆盖,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开展SIYB创业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创业技能培训,抓好大中专毕业生、“两后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培训,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种养殖业、加工业、女能人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强化师资培养,发放“创业引导培训教学片”,让创业人员在家中、在创业场所现场实践观摩,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成立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强化对学员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制定创业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强化创业服务,活化创业氛围。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了创业项目资源库,强化园区建设,促进创业园科学发展。遵义县在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中,始终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积极推动创业园建设,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创建了“三园一街一孵”创业园。苟江经济开发区农民工创业园、黔北记忆旅游文化产业园、龙坪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创业示范一条街“遵义县乌江豆腐鱼创业示范街”。
强化考核督查,狠抓工作质量。实施考评明责任,建立创业促就业工作考核体系,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各镇(乡)、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督查通报促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工作调度,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查找问题,加以整改;规范统计保质量,按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建立统计基础台帐,做到数出有据,保证源头数据质量,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据了解,全县先后新增入园企业30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21083个。转移就业人员33.32万人,累计返乡创业项目6302个,办理《返乡创业认定证》3236个。去年新增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员13128人,新增创业人员562人,创业后带动就业2765人。规模私营企业近2700余户,个体工商户13600余户,全县8700余返乡农民工带动118060人就业。开展创业培训150期4500人,培训后创业成功率62.82
%。兑现创业培训补贴450万元、场租补贴138.69万元。三年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959.09万元,贴息资金1545.33万元,直接扶持1927人自主创业,带动了4900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